内核引导启动程序分析

整个内核引导程序有三个文件,分别是bootsect.s,setup.s,head.s,这三个文件是内核源代码中最先被编译的程序。这3个程序完成的主要功能是当计算机加电时引导内核启动,将内核代码加载到内存中,并作一些进入32位保护运行方式前的系统初始化工作。其中bootsect.s和setup.s程序需要使用as86软件来编译,使用的是as86的汇编语言格式,而head.s需要用GNU as来编译,使用的是AT&T格式的汇编语言。

Bootsect.s程序是磁盘引导块程序,编译后会驻留在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中,在PC加电ROM BIOS自检后,将被BIOS加载到内存0x7C00处进行执行。 2023-11-06 12:10:21 星期一

Setup.s程序主要用于读取机器的硬件配置参数,并把内核模块system移动到适当的内存位置处。

Head.s程序会被编译连接在system模块的最前部分,主要进行硬件设备的探测设置和内存管理页面的初始化工作。

Bootsect.s分析
当按机箱上的power on的时候,cpu会自动去到bios中地址0xFFFF0处开始执行bios中的代码,除了会进行一些初始化工作,这段代码最主要的是将可启动设备的第一个扇区(bootsect.s)(引导扇区,512字节)读到内存0x07c00处。
当bootsect.s执行时,它已经被读到了0x07c00处,首先它会将自己读到0x90000处,由于bios被设置成了先读到0x7c00的地方,所以这里需要两步。然后再读到0x90000是为了防止后来读入到0x10000处的system模块覆盖掉bootsect.s。将自己读到0x90000处后先会设置一下堆栈(0x9000:0xff00),然后将setup.s读入到紧接着bootsect的地方(0x90200),默认的是从软盘读取的,然后就是取相应磁盘(被当作软盘,写成了hard code)的参数,然后就是利用bios的0x10中断,ah=0x03,将一段话”Loading system…”打印到屏幕上。然后检测要使用哪个根文件系统设备(软盘或者硬盘),具体的方法是判断508,509字节处的根设备号是否被置为1.这两个字节在编译内核的时候可以当作参数来设置,默认的是第二个硬盘。因为Linus当时在自己的机器上面有两个硬盘,而Linux的开发是在第二个硬盘上面进行的。
如果有硬盘的话,就将其参数保存,否则读取每磁道的扇区数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软盘(1.2M还是1.4M),也保存其相应参数。
最后执行 jmpi 0,SETUPSEG,跳转到setup.s程序的开始处执行。  这样呢,bootsect.s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其实最重要的就两点,第一个就是加载内核其它的模块,第二个就是将一些重要的参数保存下来,以供以后使用。
Setup.s分析
    setup.s会将被bootsect.s读取到0x10000处的system模块移动到0x00000处,这样好象会把中断表给覆盖掉,文件执行到后来会加载中断描述符表,但是idt表却是这个样子的:
    idt_48:
        .word 0
        .word 0,0
    idt表的基地址居然还是0x00000,这里就搞不懂了,因为这个时候0x00000的地方已经是system模块了,所以在真正的重新设置idt表以前,如果出现异常,这里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,这个是0.11设计的一个不足之处。
     setup.s会读取大量的参数然后存到0x90000处,也就是说会覆盖bootsect.s,具体的参数分布在《Linux内核完全分析》上有,系统会将第一个硬盘的参数表读到0x90080处,然后再读取第二个硬盘的参数表到0x90090处,然后再去检测到底有没有第二个硬盘,如果没有再将0x90090处的参数表清0,为什么不先检测有没有第二个硬盘,在去决定是否读取参数表到0x90090呢?非要反着来不成?这个也是0.11代码的一个不足之处,造成了次序颠倒。
     下面是关于80386保护模式的一些知识。
     在16位的实模式下的程序在内存中的布局和操作系统的是混在一起的,也就是说,cpu没有提供对操作系统的保护,这会出很多问题,32为保护模式下,cpu提供的很强大的功能来保护操作系统的代码不被侵犯,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供相应的数据,将相应的寄存器初始化,打开A20地址线,然后执行一个跳转指令,cpu就会进入保护模式,对我们的程序进行保护,具体的各位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料,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设置gdt以及ldt来保护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,gdt(大小限制在64k以内)也即全局描述符表里包含有全局描述符,每个全局描述符得大小为8字节,所以理论上,一个gdt一共可以有64K/8=8K个全局描述符.其中三个是描述全局性的操作系统的代码段,数据段,其他的一个程序占用一个全局描述符.
    系统怎么来确定要使用哪一个全局描述符呢?使用段选择子!下图是段选择子的结构:
    其中3-15字节是用来索引gdt来去定某一个全局描述符得,共13位,所以gdt最大长度限制在2^13=64K.但是在这里Linus只将gdt的长度设置为了2K,也就是在
gdt_48:
       .word 0x800  !这里是0x800,而不是0xFFFF,是因为现在的gdt是临时的,以后还有设置,所以只要够现在用就可以了
       .word 512+gdt,0x9   ! 这里由于setup.s是在0x90200处,所以要加上0x200(512)的偏移量。
     然后就是为系统进入32为保护模式作准备了,这里就要先初始化gdt,由于现在还没有程序运行,所以只是用了三项(其实是两项),其中,第零项没有使用,第一项描述系统的代码段,第二项描述系统的数据段(堆栈段)。
全局表述符表:
gdt:
      .word 0x0000                !第0个弃用
      .word 0x0000
      .word 0x0000
      .word 0x0000
      .word 0x07FF                !第1个,第0个用了4个word,所以这里偏移量是0x08
      .word 0x0000                !用来描述系统代码段
      .word 0x9A00
      .word 0x00C0
      .word 0x07FF                !第2个,偏移量是0x10,也就是16
      .word 0x0000                !用来描述系统数据段
      .word 0x9200
      .word 0x00C0
    这里是gdt的结构:
     这时,进入保护模式所要准备的数据已经够了,接下来就是加载gdt的基地址以及大小限制到专用寄存器gdtr,idt基地址以及大小限制到idtr,然后打开A20数据线,关于A20数据线,哈工大纯c板块上有很好的文章介绍,然后重新对8259进行编程,设置状态字,然后执行jmpi 0,8    !这里的8就是上面的段选择子的值,化为二进制为 0000,0000,0000,1000  这里的1就是第1个全局描述符,即系统代码段,就会去执行head.s
head.s分析
   head.s就运行在32位保护模式下面了,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内核了.
GNU的汇编直接数,比如 0x10,如果前面有$,即$0x10,则表示立即数,在16位实模式下,内存地址由段基地址左移四位加上段内偏移量组成,而在保护模式下,由段选择子(由段选择子选择的描述符所决定的段基地址不需要左移,直接加偏移地址就可以形成线性地址)和段内偏移量(逻辑地址)组成,这里是内存管理中的段式管理,还有页式管理,这里有张图片可以很好地说明段式管理:

  如果仅仅是0x10,则表示内存的地址。
  为什么既有段式内存管理,也有页式内存管理,大概是cpu设计的原因,如果cpu加电直接就可以进入32位,那么段式管理就应该报废了。
  head.s第18行,movl $0x10, %eax  之后eax就相当于段选择子,与gdt表的地址进行运算,就可以定为一个全局描述符,在全局表述符中会给出对应段的段基址,再加上已知的段内偏移量,就可以将一个逻辑地址转为一个线性地址,这里的0x10仅仅是段选择子。
  然后call setup_idt, setup_idt代码在79行,就是将idt中的每一项都设置为指向同一个中断门ignore_int,即打印一段信息“Unknown interrupt”
  在这里说一下idt,idt就是中断描述符表,和全剧描述符表是一个等级的,相应的中断描述符表项和全局描述符表项是对应的,中断门ignore_int是和全局描述符表项所表述的段一个等级的,只不过这里的不是一个段,而可以是一段代码
  接着call setup_gdt,gdt在前面已经临时设置过了,在这里要重新设置.这里将gdt还是设置成为含有256个全局描述符表项,第0个不用,第一个系统代码段,第二个系统数据段,值分别是 0x00c09a0000000fff 0x00c09020000000fff,可以对照着本文第三张图来看看具体的意思。
  这里将系统代码段和系统数据段的段长都设置成为了16M.
  后面的252项都填充0,用于以后用户程序使用。接下来就是检查数学协处理器,还有287/387。然后就是开启分页管理。
  这里的分页机制是专门为内核使用的,也就是说以后的应用程序并不适用这里的页表,而是在程序执行的时候自己自动加载自己的页表。
  在这里所映射的16M内存其中前1M是专给内核来使用的,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己的页表来使用其余的15M,当然,内核也可以使用这15M的空间。
  这里的分页比较简单,经过分页之后的物理地址是和分页前的线性地址相同的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在分页启动之前有一句话: pushl $_main
  这里是将main函数的地址压栈,当分页启动之后要讲这个地址pop出来,并且跳到main去执行,系统就会跳到以前压入栈的main的地址经过分页映射后的地址去运行,如果物理地址和线性地址不一样的话,那么就会跳到错误的地方,但是这里不会。
  整个内核启动的分析就完毕了,就启动过程而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础知识上面都提到了,整个内核的启动阶段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这个时候内存布局图,对以后的对内存管理,进程调度管理的理解起很关键的作用。

Start the discussion at eijil.com